欢迎来到考拉百科
首页> 生活百科 >正文

姓名中23画的字有哪些 2021年宝宝取名多少笔画最好

发布时间:2023-01-02 04:50:56 来源:网络 浏览量:114

姓名中23画的字有哪些 2021年宝宝取名多少笔画最好

2021年宝宝取名多少笔画最好?

2021年宝宝取名多少笔画最好?比如说:可以给宝宝取笔画有21的会很不错,名字有21画的人,财运将会旺盛,个性好强不服输,心中有大志气,希望自己能够功成名就。21画的人可以说是天生财运比较好的人,不管是男是女都子女双全,并且会幸福一生。

秦汉及以前人名都是一个字?

简单来说,单字名是在西汉才开始进入全盛的,秦朝并不强求。

不同的时代,对人名有着不同的偏向和喜好,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建军遍地走,现在则是紫萱、子轩等随处可见,二者背后都有其客观因素,同样道理,人名的长度其实也反映了一些历史现实。

在现代以前,名与字并不合一,人们除了名以外,还有字,比如诸葛亮,字孔明。鉴于题主的要求,我们只看名。

按照二十五史中人名的统计数据,先秦时期,单字名处于优势,单字名率达60%。在西汉时期,单字名进一步飙升,到东汉、三国和两晋时期,单字名率在95%以上,几乎这一时期的人物都是单字名。

直到南北朝时期,双字名突然多了起来,与单字名平分秋色。双方拉锯千余年,直到清朝时期,单字名率进一步下降至25%,双字名占据优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礼制松紧与阶级的替换。

人名作为一种工具,却被纳入了避讳的范畴,在严格的避讳礼制下,双字名避讳难度更高,对生活的影响也更大,儒家一方面提倡“二名不偏讳”,也就是只要不是两个字连用就不必避讳;另一方面又提倡“二名非礼也”,在孔子编纂的《春秋》中,就把魏曼多写成魏多、仲孙何忌写成仲孙忌。

这两种提倡在先秦时期和秦朝并没有什么作用,双字名虽居于劣势,但并非绝对劣势,以最高的的周天子和诸侯为例,周武王名发、周平王名宜臼、齐桓公名小白、晋桓公名重耳、楚庄王名旅、秦穆公名任好、秦庄襄王名异人(后改子楚)、秦始皇名政。

所以,秦始皇给长子取名扶苏,幼子取名胡亥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据史书记载,他还有一个儿子叫高、一个儿子叫将闾,这说明秦始皇在给儿子取名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偏向性。

单字名全面崛起,还是在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以后,到西汉后期,儒家思想已经遍及朝堂,皇帝纯用儒术,大臣上书也必言经义,扯了一堆古代贤人怎样怎样,然后才提意见,末了还要说我这意见就是照着古代贤人学的啊。

到最后,外戚里出了个学术大师,精通经义、崇尚复古,他就是王莽。

儒家的两条提倡,汉朝皇帝抓住了第一条,自武帝以后,汉朝的双字名皇帝上任后都会改名,汉昭帝刘弗陵改名刘弗、汉宣帝刘病已改名刘洵、汉平帝刘箕子改名刘衎。王莽就只能抓第二条,要求大家改单字名,为此还了相关法规。

王莽后来搞改革,改了很多制度和地名,但新朝一亡,基本都被了,唯独双字名改单字名这条留了下来。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西汉还是双字名与单字名并列,如周亚夫、霍去病、萧望之、韦玄成、张释之等,都是双字名,到了东汉,双字名的人就几乎绝迹了。到最为人熟知的三国时期,遍地都是单字名,双字名可谓凤毛麟角。

汉朝灭亡后,除了西晋短暂统一以外,中原长期处于战乱,礼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加上更迭迅速,一个人一生中光避讳改名就得改上好几次,讳礼难行。

此外,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胡汉取名的传统进行了融合,在命名方面,他们往往保留本民族的名字(多字)而不用单字名,或者采取折中办法,采用汉姓,又结合多字和单字,取双字名,所以这一时期北方双字名增多。

而在南方,宗教的盛行使得人们热衷于在名字中加个字眼表示信仰,比如王羲之的“之”字,他的儿子全有,王献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

这种风气流行起来后,双字名渐渐多了起来,而且逐渐往非宗教方向发展,比如南朝陈的建立者叫陈霸先,南朝末代君主则叫陈叔宝,都是没有宗教色彩的双字名。

到了隋唐时期,修谱风气兴起,这使得单字名的最大弊端——重名率太高充分体现,比如张氏修族谱,翻开一看,大半页都是张伟,谁知道哪个是哪个啊,双字名由此稳定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