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拉百科
首页> 旅行攻略 >正文

北道有多少个镇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发布时间:2023-01-02 17:00:51 来源:网络 浏览量:273

北道有多少个镇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什么职位?

题主所提到的官名,其实是明清两朝“封疆大吏”和“方面大员”的敬称。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这台,那台到底是什么官。

由于有些官职是从明朝开始设立,但时间不一。为了方便,咱就统一用清朝稳定下来后的官职作为依据。

在搞定这些“台”之前,咱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封疆大吏,在清朝,总督、巡抚二官都是独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是地方上的“土皇帝”,类似于东周之后列土封疆的一国诸侯,所以以“封疆大吏”尊称他们,另外在清朝由满族人出任“将军”一职也可以称之为封疆大吏。

方面大员,是督抚的属官,是一省某个方面的分管领导,由于只主管单方面的事情,所以以“方面大员”敬称他们。

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观四方而高者”,以台喻人可以引申为“站得高,看得远的人”。因此,在我国古代常用“台”来敬称他人。比如请人审查的时候可以说“台鉴”,初次见面问人姓名时可以说“台甫”。

制台,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

制台就是总督,也可以敬称为“总制”、“督台”或者“督帅”。

总督是明朝中期设立的官职,督为“督导、监督”之意,可见总督在设立之初并不是地方官,而是由中央派出的“钦差”。

明英宗正统六年正月,明对云南少数民族用兵,兵部尚书加挂“总督兵务”衔。从此之后,凡有重大活动或重要地区,明都会派出一名“总督”专门负责,事情完成后就会撤掉。

成化之后,总督成为逐渐成为,但主要负责军务,不干涉地方行政事务。比如负责陕西三边军务的“三边总督”,负责宣府和大同军务的“宣大总督”,以及负责东北军务的“蓟辽总督”。

制台的“制”来自于总督可以节制管区内一切兵马。明朝首席昏君正德皇帝曾将自己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因此“总督”一词称为御用,其他总督只能改为“总制”。到了嘉靖三十年,朱厚熜觉得“制”这个字不是臣子所应该用的词,又把总制改回了总督。从此总督一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清朝之后,总督成为了由“中央官”成为节制一省或二、三省军政事务的“地方官”,有“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的职权。上可直面天听,下可行权地方,省内巡抚、将军皆须听其节制,是举足轻重的大员,《清史稿》称其为“疆帅之重,几埒宰辅”。因此有“文帅第一重任”之称。

李卫、刘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林则徐、袁世凯等名臣皆当过总督。

清朝先后设立了“直隶、两江、两广、湖广、浙闽、陕甘、云贵、四川、东三省”九大地方总督和河道、漕运两大事务总督。

按照清朝的品级制度,总督一职本为正二品。但总督在放外任之前一般会加授“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衔或者加授“太子太保”,这就成了从一品大员,那就得敬称为“部堂”或者“宫保”。更厉害的还有兼任“大学士”的那就是正一品大员,那就得敬称一声“中堂”。

抚台,清朝排名第二的封疆大吏

抚台就是巡抚,也可以敬称为“抚军”、“抚宪”。

巡抚一名源自唐朝设立的“巡抚使”,巡为“巡回、巡视”之意,而抚则为“安抚、抚慰”之意,顾名思义,巡抚使就是代天子巡视四方,抚慰子民的官员,但终唐一朝,只有三任担任过“巡抚使”。

明朝宣德五年,朱瞻基将赵新、赵伦、吴政、于谦、曹弘、周忱等六部侍郎分别派往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及山西、北直及山东、南直之苏松等地巡抚考察民政、吏治。任务完成后,依然回归朝堂。由此,可见巡抚一职在设立之初,也是同总督一样的临时性职务而非“专职地方官”。

直到景泰、正统之后,巡抚才与当时的地方官“镇守”合并,成为了常设地方官员,专门负责一省或多府的军政事务。

清朝之后,巡抚被固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有“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的职权。清朝中前期关内共有18个行省,除直隶、四川、甘肃、福建由总督兼任巡抚以外,其他皆设专职巡抚。清朝晚期,、新疆、东三省皆成为行省,又增设了、新疆巡抚。

史贻直、陈世倌、鄂尔泰、丁宝桢、刘铭传等清代名臣都出任过巡抚。

按照清朝的品级制度,巡抚一职本为从二品。但巡抚在放外任之前一般会加授“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衔,那就变成了正二品,得敬称为“部院”或者“中丞”。

这里,土鳖君顺便说一嘴,巡抚跟总督不是上下级关系。但是总督有节制辖区内一切军政事宜的职权,巡抚当然也要受到总督的节制,而且从品级上说,巡抚也低于总督。所以呢,一般情况下督抚会各自干各自的事情,井水不犯河水。但如果督抚之间的政见出现矛盾的时候,巡抚一般要服从总督的“督命”。

藩台,首席方面大员

藩台就是布政使,也可以敬称为“方伯”。

大方伯原本指一方诸侯之长,后来代指“地方官”。

“布政使”一职由朱元璋设立。洪武九年,朱元璋为了削弱地方的权力,裁撤了当时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和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参知政事。转而以布政使司和左右布政使代替,并称布政使为“国之磐石,古之方伯”,是堂堂正正的正二品“封疆大吏”。

清朝三司分立之后,布政使降格为从二品督抚属官。分管人事、民政、财政等事宜。

学台,主管教育的方面大员

学台就是学政,全称为“提督学政”,也可以敬称为“学院、学宪、宗师”。

这个职位是清朝时期创设,主要分管地方科考和教育工作。

严格意义上说,学政并不属于地方官,它来源于明朝的“提学御史”,即由都察院派出的在南北二京巡视学政的御史。

清朝的学政,同样是由中央从两榜进士出身的京官中选拔的“钦差”,一般从各部院侍郎、各京院副职、六科给事中或翰林中选拔。

学政的职责是“主管全省学校、学务,主持岁、科考试。”最重要的任务是主持省级科考—乡试。

臬台,分管刑名、邮驿的方面大员

臬台就是按察使,也可以敬称为“臬宪、廉访、乌台使君”。

“臬”的本义是测量日影的标杆,后来引申为法度、法纪之意。所以臬台就是分管刑法谳狱的官员。

提刑按察司是元朝时就设立的衙门,明朝沿用了这个名称,清朝之后改为“按察使司”。

明朝时,按察使与布政使同级也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被称为“两司”。清朝之后,按察使也降格为从二品督抚属官。分管司法、监察、邮驿等事宜。

道台,省内行政官员。

道台就是道员,也可以敬称为“观察”。

道员一职是清朝初期设立的官职。“道员”设立之初,主要负责协助藩台和臬台督察、管理省内政务。藩台下属的道员被称为“守道”,臬台下属的道员被称为“巡道”,二者合称为“巡守道”。当时部分道员有专门分管的领域,比如“粮道”、“河道”、“盐道”、“驿传道”等等,有的道员则没有专门的职责,纯属“两司”的辅官。

乾嘉之后,巡守二道逐渐合并,除原有专责的道员之外,辅政道员逐渐变成了位列省、府之间的固定官员。但值得注意的是道员并不是地方官,因为清朝地方只有省、府、县三级。

按照清朝的品级制度,道员为正四品,比从四品的知府高半品。

其实在我国古代官员的敬称还有很多,比如:吏部尚书可以敬称为“天官、冢宰”,礼部尚书可以敬称为“大宗伯”,刑部尚书可以敬称为“大司寇”,兵部尚书可以敬称为“大司马”,户部尚书可以敬称为“大司徒、大司农”,工部尚书可以敬称为“大司空”,国子监祭酒可以敬称为“大司成”等等等等。这些敬称多可以溯源到这些官职的最初设立时的官称,如果有机会土鳖君再跟大家详细的盘一盘。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甘肃为什么叫甘肃?

甘肃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那么这块广袤而美丽的土地,究竟为什么叫“甘肃”呢?

甘州之“甘”,肃州之“肃”

甘肃省名取自甘州、肃州的首字。《辞海》说:“旧以甘州、肃州两地首字得名。”甘州便是今天的张掖市,肃州即今天的酒泉市,二者都是古代河西走廊的重镇。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先说“甘州”,据史书记载:西魏恭帝元年改西凉州为甘州。或曰以甘浚山名,或曰以甘泉名。这就是说,“甘州”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公元纪年是554年。“甘州”之称,因地而名。

酒泉市玉门市雾凇景观。(资料图片)

酒泉市金塔县沙漠胡杨林景区。新华社记者 张睿摄

再说“肃州”,从公元前115年,西汉王朝设立酒泉郡开始,酒泉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置肃州,历史上将酒泉改为肃州由此开始。

甘州、肃州之要

甘州、肃州虽然是公元6世纪以后的名称,但这两地开发的历史却要久远得多。

甘肃地图(来源: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官网)

考古遗存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张掖就有人类活动。据《史记》与《汉书》的记载:公元前121年,即汉武帝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被派西征匈奴,以攻占河西走廊。于是,汉王朝便在河西走廊地区“列四郡,置两关”,筑长城,开交通,兴修水利,移民屯田,开始了开发经营河西的宏伟事业。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秋景。新华社发(王将 摄)

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小苏干湖。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而甘州、肃州作为丝绸之路要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扼制东西的交通咽喉,因此在开发河西、经营西域中,二者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人曾有“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羌胡、断匈奴右臂”之说,这也是“甘肃”之名由来的重要原因。

首并“甘肃”

那么“甘肃”的名字是如何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的呢?其实“甘”“肃”二字首次合并出现,是由于西夏设“甘肃军”。

张掖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雪后美景。新华社发(王将 摄)

张掖山丹马场鸾鸟湖旁的马群。新华社发(王超 摄)

公元11世纪初,我国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叫做“大夏”的封建割据,史称“西夏”。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在最盛时期,曾辖22州,可谓“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不仅包含河西走廊的全部,还涵盖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陕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酒泉市新城区上空的壮美“火烧云”盛景。(资料图片)

西夏正式立国时间将近200年,与北宋对峙,极其重视武装力量建设,其主力部队称为“厢军”,分左右2厢,共有40余万人,分镇各地。其中,在河西走廊设置了“甘肃军”,属右厢,军司驻于甘州,统军3万余人。而“甘肃军”之设,首次把甘州和肃州的首字连结起来,自此,“甘肃”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名称,便出现在史册上。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