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拉百科
首页> 学习教育 >正文

日本人为什么要申请端午节 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28 03:33:25 来源:网络 浏览量:86

日本人为什么要申请端午节 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回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个人认为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端午节也不例外。一、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二、端午节主题的演变

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擦雄黄酒、戴香包、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这个风俗至少传袭到汉代(“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

后来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节日活动,原来的祛病、防疫主题,则逐渐淡化了。

三、中韩端午之争

因为端午节,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

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的端午节不是事)。

直到2009年,的端午节才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近年来,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组织申遗,一方面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设立保护基金等,大力外来文化的侵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与国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基本销声匿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端午节的来源和风俗习惯是什么?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初五的一个辟邪祈福的节日,又叫端五节、端阳节等;端午节最早应当是来源于古人在“阳盛”之夏日的驱邪避疫活动,因此很多习俗都是与此有关的。

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或者是韩国、越南等国纪念他们的祖人等,应该是后来附会上去,并逐步完善成习的。

端午节,又称端五节、或端阳节等,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的意思

至少在夏朝以后,建立了以月亮的盈亏来计日、月、年的阴历,此后发现这样的计年与周年的气候差异较大,因而发明以天干地支计年的农历。其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月,阳气由初生达到了最大,然后开始转阴,时节由冬至转入夏至。其中午月犹如一日之正午,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日。端午,原为午月初午,后为五月初五,端字,有开端、端正之意,是初午、初五或初阳,正午、正阳之意,意味着阳气由艮大卦进入乾大卦之象,气候进入最热之期。

端午节应该起源于“农历”地支的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后定于“阴历”的五月初五,目的是在天地阳气最盛之日增强身体阳气,以驱邪避疫、祈福纳祥、保障安康

端午节,在至少经历了2500年以上(自伍子胥算,韩国1500年前传自)。据有关考证,端午节原来日期为农历的午月的第一个(初个)午日,故为“端午节”。但农历的日月除了专职的人员有记录外,普通人难以确定,而阴历的五月初五却是很容易确定和统一的,于是自汉朝以后,端午节确定为五月初五日。

自端午节以后,阳气渐旺,气候炎热,各种蚊虫出沒更是频繁,人们很容易被叮咬,同时容易发病(实则还因为各种病菌滋生更盛)。于是古人按照“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之原理,利用天地阳气最旺盛之期,通过利用药食、祭祀和祈求先祖和图腾之神灵(如龙)护佑的,以获得身体的安康,于是渐渐形成了端午节。

此后,吴越、荆楚等地民众为纪念为国为民、在同期遇难的伍子胥、屈原,请求他们在天之灵继续护佑安康,于是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节活动。

尽管各地端午节活动的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驱邪避疫、祭祀图腾、祈福纳祥等开展的

1. 驱邪避疫类:点艾条、熏苍术、挂艾草、挂菖蒲、挂黄葛藤、撒硫磺、正午浴、沐兰芷、系毒蒜、佩香囊、晒百日姜、采药制茶、喝雄黄酒、喝菖蒲酒、吃五黄(黄鱼/黄鳝、黄蛋、黄豆、黄瓜、黄花菜等)、吃五毒饼、吃艾草糕(或艾糍)、搞卫生、清垃圾、驱蚊虫,等等。

2. 祭祀图腾类:划龙舟、游旱龙、放纸龙、划喜船、放纸鸢、九狮拜象、抢青、吃粽子、品花宴,祭祀伏羲、盘瓠、伍子胥、屈原、曹娥,等等。

3. 祈福纳祥类:画额、荡秋千、赠香扇、系百索子、佩长命缕、佩豆娘、贴五毒图、拴五色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挂钟馗像,等等。

端午节在我国于2008年定为法定节日,2009年10月由湖北代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韩国2005年申报成功)。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