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哪里盘菜好吃 懒人可以懒到什么程度
懒人可以懒到什么程度?
一个年仅23岁年轻的小伙子,头脑清醒,四肢健全,脖子上挂着大饼,却在家被活活饿死了,事件发生后,震惊了全国,令人唏嘘不已,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字:懒。他懒得程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力。
这个小伙子是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的村民杨锁,杨锁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特别爱他,宠爱,溺爱,惯子如命,为了把他永远留住,特意给他起了个名字——杨锁。可是正是因为父母的娇惯和过分的溺爱,导致他懒到被活活饿死的境地。
杨锁,1986年出生于河南,杨锁的出生给家里带了很多欢乐,他长得非常帅气,是他们堂兄弟很帅气、特别聪明的一个,也很活泼可爱,每个人看到这个孩子都会夸赞一句,父母心里很高兴,也很自豪,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心理,仿佛他就是作为老农民父母的骄傲和脸面。
父母更加疼爱他,家里什么事情不让杨锁动,简单的生活基本技能也不教他,每天饭来张口,给他穿衣服,给他洗澡,帮他刷牙。
父母把他走到哪带到哪,去田地里干农活儿,去亲戚家走人家,去菜园扯把青菜,都要背着他,抱着他。
杨锁8岁去上学的时候,他父母还用箩筐挑着他送到学校,不让他走路,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杨锁学习成绩很好,老师经常表扬他很聪明,可是他回家不想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就不让他写,老师对杨锁稍微严厉一点,他的父母就会找到学校和老师理论,慢慢的,老师也没办法管教他了,随他去。
本来杨锁小时候很勤快,也很聪明,有眼力见,有一次帮妈妈搬凳子,可是妈妈看见后,不仅没有表扬他,还让他以后什么也别干,只管玩儿,也许,在他父母的眼里,杨锁什么都不干,父母包揽一切家务和农活儿,就是对他的爱。可是,这种爱也是致命的爱!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灾难降临了,在杨锁13岁时,父亲因患了肝癌而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所有重担都压在了母亲的身上,即使家里发现这样凄惨的变故,母亲不思悔改,依然宠着杨锁,什么农活家务活也不让他干,家里家外自己一个人承担,杨锁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巨婴”。
杨锁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几年后,母亲身体累垮了,吃饭都困难,里里外外的活儿没有人干,连饭都吃不上,不得不让杨锁去干活,但是杨锁已经被惯坏了,拒绝干活儿,母亲唠叨多了,他甚至对母亲大打出手,辱骂和殴打。
没有人挑着去上学,干脆连学校也不去了,整天就在家歇着,无所事事,母亲拖着累垮的身躯勉强干活儿,回到家里还要给他做饭吃,他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让母亲喂他,母亲养育的孩子,自己惯出来的孩子,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后悔晚矣,腐木不可雕也。母亲在劳累和怄气中带着遗憾和担忧去世了,那年杨锁18岁。
杨锁的母亲去世后,没有生活能力的他搬到堂哥杨徳玉家里,一天天的也不是长久之计,杨德玉在镇上的建筑队干活,让杨锁跟着学习一起干,可是到了工地上,杨锁说太热了,太累了,不愿意干,直接跑回家了。
村里人看他一个人无依无靠了,孤苦伶仃的很可怜,就介绍他到县城酒店当服务员,没有想到他去了以后什么也不干,还想让别人伺候他,照料他,很快就被送回了村里。
这次回家之后,他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卖了,饿了就到村里各家各户讨饭吃,困了就睡觉,每天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后来没有衣服了,就一直穿着,也不洗澡,很多人对他又烦又同情他可怜,害怕他饿死,一些好心人给他肉和蔬菜类的,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到放的臭气熏天也不愿意做着吃。
杨锁依然在村里混吃的,渴了就喝点凉水,吃饱了就睡,有时候一睡就是一两天,饿了就起来出去讨饭,就这样过了几年,他瘦成了皮包骨,体质也严重下降。
有一年的冬天来临了,天气逐渐变冷,杨锁连讨饭都不想出门了,大小便就在堂屋地上刨个坑,然后用土撒点上门盖一下就算了。
杨锁冷的受不了了也不愿意出去砍柴或者捡柴火,只在家把家里能烧的都烧了,没有了把床上的被褥也都烧掉,家里的衣服也被烧完了,在饥寒交迫中被活活饿死了,村里的老人说他们活这么大岁数还没有见过这么懒的人,后来他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第一懒人”。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慈母多败儿,杨锁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有教会他学习生存的本领,过于溺爱,让他成为了一个懒人,废人。
不仅仅自己累坏了身子,还早早的离开人世间,损害了自己的生命,也导致孩子没有生存能力,有饭吃不到嘴,有房子住不成家,有身体如同行尸走肉般没有思想,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乐趣,唯有死才是结局和归宿。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在孩子小的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和动手能力,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心的加以辅助,让这两件宝发挥自身的特点为自己的人生铺路和规划未来,过一个有意义丰富多彩的人生旅程!
怎么看待广东人喜欢打包吃剩食这一现象?
小时候最喜欢去喝喜酒,因为不仅能吃好,还能打包好多菜回家,酒席开始上菜的第一轮不是先吃,而是先打包。
对于一个从童年开始就习惯了打包的广东本土人来说,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惊讶:“难道只有广东人喜欢打包的吗?”
打包在我眼里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说起打包的故事很多,得从小时候开始说起。
我老家是广东粤西地区的,小时候的生活很艰苦,想吃一顿肉可不像现在一样想吃就有的,所以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去喝喜酒,吃饱喝足后还打包一大袋肉菜带回家。
这样第二天甚至第三天,家里都有美味的肉吃了,对于物资缺乏的那个年代来说,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我们老家摆酒请客的风俗习惯是:主人家摆酒请客都是请亲戚全家的,被请的家庭去的人越多,主人家越高兴。
并且请客的主人家都不收礼,就是说你带去的礼金多少就返回多少,你就带着全家带着嘴去吃就好了,钱的事情不用考虑。
如果你是长辈去参加喝喜酒,主人家还会多回一点礼,比如你给主人家封礼100元,主人家就给你回礼110元、120元等。
对于摆酒的主人家来说,不收礼才是真正的请客,不管是乔迁新居或是婚嫁、满月酒请客都不收礼,对于主人家来说钱虽然花了,但看到那么多亲戚朋友齐来祝贺是很件开心的事情。
对于前去喝喜酒的家庭来说,也完全没有经济负担,吃喝玩乐完了还能打包很多菜回家。
记得小时候,每次听到父母说准备去谁家喝喜酒了,就开始数着手指头,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着去喝喜酒那一天的到来。
终于等来了喝喜酒的日子,那天早早就起来换上最漂亮的衣服,欢天喜地跟在大人的身后去赴宴了。
摆酒请客的主人家真热闹啊,平时很少见面的亲戚都齐了,大家见面互相嘘寒问暖一翻,我闻着厨房飘来的阵阵肉香味,不知道咽了多少遍的口水,终于等到了开席。
开席前主人家都会给每一桌派一些塑料袋,这个袋的作用就是专门用来打包的。
菜上桌后,第一家都不舍得吃,每桌按家庭成员数量夹菜放进打包的袋子里,比如这一桌我家有五口人,小姨家有五口人,上的第一盘菜是鸡肉,两家先各夹五块鸡肉放进打包的袋子,然后才开吃盘中剩菜。
第二轮菜上桌,一样的操作,先按数量打包放好,再开吃。
这样一餐饭吃下来,不仅吃饱了,还打包了很多干净的肉菜,桌上也没有多少剩菜了。
这样的打包习惯沿习了很久,现在去农村喝喜酒不会说菜一上桌就开始打包了,但到了大家吃饱后,桌上那些没什么动过的菜,很多人还是习惯打包回家。
小时候的打包行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那个年代穷,很少吃肉,另一个原因也是大家节俭用省惯了,舍不得浪费粮食。
后来参加工作之后,在广州、深圳等地参加过很多聚餐,发现那些越有钱的富豪越懂得珍惜粮食。
曾经见过不少身家过亿的老板喝早茶后,会把桌上两个没吃的馒头或包子小心翼翼地打包好带回家,让我刮目相看。
并且他们打包的时候也是从容淡定的,完全不会在乎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广东人对这样的打包行为已经见惯不惊了。
"食几多着几多是整定的”,这是一个广州大老板的原话,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一生该吃多少穿多少,都是命里早有安排的,如果你现在提前浪费了,也就是提前消耗了你该有的福气,当你的福分消耗完了,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苦日子就来了。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越过越富有,有些人越过越穷,与他们的惜福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直到现在,打包剩菜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了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我的汽车尾箱永远放着两个干净的保鲜盒以备打包。
不管什么时候到外面吃饭,剩下比较好的菜、馒头包子之类,我都用自带的保鲜盒装好带回家。
现在在外吃饭都用公筷了,剩菜也都是干净的,把菜带回家放冰箱,第二天高温烧开就又是一餐美食了。
我自备耐高温的保鲜盒打包,既干净又节省,最主要是包装盒材质安全。
在广东,不仅仅是个人出去吃饭喜欢打包剩菜、不浪费粮食,现在很多单位、学校饭堂都在提倡“节约粮食、光盘行动”,很多幼儿园小朋友从小就接受“珍惜粮食”的教育了。
所以,我觉得广东人喜欢打包剩菜,这是一个好的习惯,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也不缺乏了,但仍需紧记“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应知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爱之惜之。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