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中学生学会感恩 有些孩子啃老还那么理直气壮
有些孩子啃老还那么理直气壮?
有些孩子啃老还那么理直气壮的,是什么原因造就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中的领航者,孩子的一些行为绝大部分是受父母影响。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亲六十多岁,为了赚钱还儿子欠下的赌债一天打三份工,有次急着赶工被车撞倒,三十多岁的儿子不仅不心疼、感恩,反而强词夺理地说“谁让你是我妈,谁让我是你儿子”。
更可气的是,这个三十多岁的大男人,毕业十年,工作不到两年就迷上,没有经济来源就伸手问妈妈要,还口口声声说那是他爸爸留给他的遗产。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啃老啃得这样理直气壮?
身边有个朋友,毕业后玩命工作两年,差不多攒了8万多,打算明年年底或者后年攒够15-20万买个小房子。
几个发小问他“父母不给拿钱吗?”朋友说,父母这几年过得也比较苦,本来妈妈准备拿出10万,让他先付首付,但被拒绝了。几个发小却说他傻,现在这社会就这样,像他这样家里给钱买房子都不要,这不是傻吗?
好吧,听到这话,真的让人特别生气,啃老就啃老,怎么还这么理直气壮,不应该低调些吗?明明知道家里条件一般,父母手头也不富裕,工作了还向父母伸手要钱,居然还嘲笑自食其力的人?
但是仔细想想,之所以孩子会变成这样,毫无感恩之心,其实还是和父母的教育有关系。如果父母太过溺爱、娇惯孩子,从小包办孩子的一切,没有以身作则,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啃老的概率就会很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知人情,懂冷暖的人呢?
以身作则
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一个孩子会成为什么样子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
所以,父母自身要做到善待身边的人,对曾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要心存感激,可以经常带孩子回老家看望老人,照顾生病的老人。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日常小细节唤醒孩子的感恩意识。比如可以在下班后让孩子帮你倒杯茶;生病的时候可以向孩子示弱,让孩子用自己的照顾你;做家务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当小帮手,然后向孩子说谢谢……
这样做,孩子就会意识到父母也是需要爱的,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父母也可以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对孩子进行教育。
为什么现在家长总逼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题主你好,家长总逼孩子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试问一个孩子除了天性使然的喜欢玩,还能再喜欢什么?孩子小不懂事情,对未来没有预见性,那作为家长是必须要有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在努力总好得过将来后悔。这些只有到成年了或为人父母之后,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努力。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刘星妈:“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你也不懂事吗?
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着我学呀……”
刘星说完,妈妈顿时语塞。
有一次,Angelababy问刘宪华:“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的么?”
“对,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后来我参加了第一个比赛,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家长为什么一定要逼着孩子学一些东西,不能因为孩子的不喜欢就放弃了,大人不能像孩子一样不懂事,不逼一把孩子你不知道孩子会有多优秀,也省得将来孩子会埋怨、责备自己。
家长逼着孩子学习一些东西的原因: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望。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若想人前风光,背后必要遭殃,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2、家长的焦虑和夙愿转嫁给了孩子。家长未完成的心愿,只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
3、社会竞争的激烈。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一个人仅限于一个领域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需要多方面 发展的人才,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那样的人。
4、孩子“不务正业”“不学无术”,家长无奈。有些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没有什么突出的点,什么都是平平,家长自然希望孩子能有个突出的闪光点,多一些成才的筹码。
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能逼孩子一把?
当然应该逼着孩子学习了,但是前提是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能调动孩子对不喜欢事情的积极性和兴趣,那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时候,孩子不喜欢一件事情,是因为没有找到兴趣点,或者尝试之后,就遇到了挫折,就觉得无趣,就不喜欢了。
家长逼迫孩子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我们站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提供每个选项,教会孩子自己做出分析,做出选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比如说:我们想要让孩子学习一些兴趣特长,首先我们应该平静的跟孩子做沟通。参加这个兴趣班,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孩子可以玩什么,可以获得什么,不参加会损失什么......其他的孩子有做这个,甚至可以让其他孩子现身说法。培养孩子做事情之前做调查的习惯。
带孩子多体验几家,找到一家氛围和教学方法都比较适合自己孩子的,每个人都不相同,需要的老师也不一样,只有多种尝试之后,才能知道哪个是更合适的。
孩子了解了这个兴趣班之后,自然会做出选择。与其强迫给孩子,不如培养孩子掌握选择的方法。要让孩子尽可能更多的做自己,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这样他们才可以发展出丰富的人格基础。
一旦选择了,就要坚持,孩子的兴趣都是短暂性的,接下来需要家长的鞭策和“逼迫”
综上所述,孩子毕竟是孩子,一直处于发育中,思想和兴趣都没有定性,处于“朝三暮四”阶段,家长需要给以指导和压力,“逼”孩子一把,让孩子突破那个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