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拉百科
首页> 学习教育 >正文

思齐和学成哪个培训机构好 如何评价项羽

发布时间:2022-12-27 17:50:08 来源:网络 浏览量:4

思齐和学成哪个培训机构好 如何评价项羽

如何评价项羽?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一把长剑,高高举起,睥睨天下。从他握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没有打算放下,即使是面对步步紧逼的十万铁骑,因为他是西楚霸王,他是战神项羽。什么“人屠”白起,什么“武圣”关羽,在项羽面前,统统靠边站。历史上,若单论勇猛,项羽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就这么。

从24岁登上历史舞台到30岁乌江自刎,项羽的一生,如同夜空的烟花一般,绚丽绽放,又转瞬即逝。鸿门宴,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项羽放走了刘邦,无异于纵虎归山。范增痛心疾首,仰天长叹竖子不相为谋。难道项羽真不知道,留着刘邦后患无穷吗?

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那样做跌份,有失他贵族的面子,以至范增再三提醒,他都默然不应,如此傲骨,难道不应为他喝彩?!当樊哙闯入帐中,项羽不仅不治樊哙的罪,反而对其欣赏有加,如此真性情,难道不应为他鼓掌?!这样重情重义,光明磊落的做法却被当作笑柄,说什么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残酷的战争年代,玩心眼才是取胜之道,装孙子才是生存之本。所以项羽从一开始就注定迟早要完蛋,他最不擅长最讨厌的正是这些。

项羽是一个非常忠于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只要他认定的事情,任何人休想改变,哪怕是错的,也无怨无悔。在他看来,即使你刘邦日后背叛我,凭我的本事,我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在战场上光明正大的解决你。他是一个高傲到发霉的英雄,他这一生,从未向任何一个人低头,从始至终没有随波逐流。

项羽向世人展示的永远是最真实的一面,他爱恨分明,喜怒形于色,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比如他对韩信,即使你是块金子,可我就是看你不顺眼。再比如对于范增,即使你是我的亚父,但你的建议我采纳是给你面子,不采纳就别瞎BB,任性的像个孩子。

你可以说他缺乏政治远见,可以说他不是做皇帝的料,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一生,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急驰飞奔的汽车,想超谁就超谁,想变道就变道,全然不顾交通规则,所以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车毁人亡。他不具备当老大的素质,但他的性格注定他只会选择做老大,他这样的人,不会听命于任何人,他只会忠于自己,这种性格和能力上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他后来悲剧的命运。

也许有人会说,好啊,项羽够英雄义气,够高尚,刘邦就是一无耻小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事实是后来刘邦做了皇帝,项羽却自刎乌江。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也无法反驳,只能说三观不同而已,做了皇帝就是成功,自刎乌江就是失败?勿以成败论英雄。

事实上,纵观项羽的所作所为,我认为他压根就没想着做皇帝。秦灭亡后,项羽裂土封疆,一口气封了18个诸侯,他自封西楚霸王。在他看来,他是天下诸侯的盟主,天下秩序由他维护,谁要是不听话,他就收拾谁,规则由他说了算,天下大势又回到了东周末期诸侯割据的格局,因为他才是秦王朝真正的掘墓人,是最大的股东。

巨鹿大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此役中项羽杀苏角、伤王离、降章邗,将秦军30万主力大军歼灭。此战过后,秦朝名存实亡,并迅速土崩瓦解。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项羽的爷爷项燕就是楚国最著名的大将,楚灭亡后,项燕。

因此,项羽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非常痛恨秦朝,并不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而是他想报仇。楚虽三户能亡秦,一语中地,楚人项羽做到了,可他还不解恨,坑杀降卒,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宫,桩桩件件充斥着血腥和暴力,体现着他对于武力的过度痴迷和依赖,导致民心尽失。

或许是项羽的理想完成的太快,以至于后来的楚汉战争变成了他人生的垃圾时间。秦朝后,他忽然变得不知道该干吗了,对天下大势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昏招频出,甚至想着衣锦还乡,尽情的享受江东父老的膜拜,复仇使命已经完成,剩下的人生只能是瞎折腾。

纵观整个楚汉战争,项羽屡战屡胜,刘邦屡战屡败。项羽最的一次,是彭城大战,以3万骑兵大败刘邦56万诸侯联军,打的刘邦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在逃亡过程中,为了使马车减少负荷加快速度,刘邦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儿子多次踹下马车,要不是车夫夏侯婴多次停车相救,西汉的第二任皇帝就不会是汉惠帝刘盈。这就是刘邦,不得不感叹,他的这份心狠手辣,正是开国帝王的必备素质,项羽望尘莫及。

项羽一生历经70余战,唯一的败绩就是最后一战,而这一战,就是他人生的终点。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泪别虞姬,英雄殒命。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高傲不谙世故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失败即是死,像他这种人确实是不怕死的,他视人命如草芥,他崇尚武力,残暴嗜杀,在战场上把生死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才有了他面对重重包围的那份镇定,面对死神的那份从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到死,他都不知道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他确实只是一个率性而为的单细胞孩子。

项羽败在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将自己的实力消耗殆尽。所以,虽然他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多么荡气回肠的生死悲歌!可叹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道尽了多少无奈与悲伤,唯一的一次失败,竟是诀别。于是,他仰天狂笑,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用鲜血染红了他闪闪的一生。

西岳顽石~历史上,皇帝一抓一大把,可霸王只有一个。

为什么说林家满门皆忠烈?

林徽因的民族大义和铁骨铮铮,与家族门风有很大的关系。有个词叫“满门忠烈”,用来形容林家再适合不过。

林徽因的祖父名叫林孝恂,是进士出身的前清翰林,林徽因的名字便是他起的,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注: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因常被人误认为是当时一位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音”为“徽因”。)

林孝恂其人,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思想先进,他注重教育,推崇新学,志在图强救国,他耗尽毕生心血和积蓄,将所有子侄送往日本留学深造,期望他们能够学成归来,报效国家。林徽因的父亲叫林长民,毕业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他是初期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名人,参与草拟了《中华临时约法》,曾任众议院秘书长、政治部部长、国务院参事、内阁司法总长等要职。

林长民毕生推崇和,反对军阀霸权,最终因参与反奉惨遭杀害,年仅49也就是说,张作霖实际上是林徽因的杀父仇人。但后来张学良执政东北,林徽因夫妇却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受邀任教于东北大学,开创建筑系,为东北地区和建筑行业立下不朽功勋。

虎门无犬子,林徽因的两位叔叔林尹民和林觉民也都是革命烈士,他们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归国后又一起参加了广州起义,最终誓死不降,从容就义,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就义之前,写下绝笔信《禀父书》和《与妻书》,另有遗言道:“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明知结局,林觉民仍选择慷慨赴死,当时的他,只有23岁,留下一个5岁的儿子,以及怀胎8个月的妻子。

林徽因是林长民的长女,母亲为续弦夫人何雪媛。林徽因的五个兄弟姐妹都是二娘程桂林所生,其中,与林徽因感情最好的是三弟林恒。

1935年,19岁的林恒考上了清华大学机械系,并借住在姐姐林徽因家里。不久后,“一二·九”救亡运动爆发,林恒在林徽因的大力支持下,放弃了清华大学的学业和锦绣前程,报考了中央航空学校,成为该校第十期学员。1940年,林恒以全年级第二的成绩(共125人)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并立刻离开学校前往当时最危险成都执行飞行任务。

1941年3月14日,日军再次空袭成都,林恒冒着枪林弹雨,驾驶刚从苏联接收回来不久的31架伊153型新式飞机升空作战。由于敌我双方机型性能相差悬殊,我方损失惨重,林恒在击落日军一架飞机后,不幸头部中弹,坠机身亡,年仅25岁。

林徽因得知三弟死讯后,悲痛欲绝,长歌当哭,写下长篇悼念诗《哭三弟恒》,其中有“弟弟,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等言。

在这样家族门风影响下,林徽因本人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刚强女子,她虽然不能亲临战场上阵杀敌,却用文人气节和敬业精神践行着爱国家风,她是第一代女建筑家,为祖国建筑事业奉献了终生,她是国徽和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最终,她葬在了自己亲手设计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着七个大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