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生活在古代称为什么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通俗来说,文凭也就等于学历程度,从古至今,学历都非常重要。对读书人来说,它就像是一块敲门砖,学历低了连门槛都进不去,所以学历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于是,有些人就好奇了,古代的学历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放在现在都是什么学历?
一、古代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为朝廷选拔的治国能人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般来说科举是三年举办一次,用的是全国统一卷。而现在的高考,年年举办,并且省份不同,可能高考题也会不同。
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朝廷选拔治国能人,考生的题目主要以文科为主,考察考生的写作水平、思想觉悟以及国家政事规划。
科举考试分很多级别,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也叫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由知县主持进行。在清朝时,一般是在每年二月份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再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
府试在四月举行,要连考三场,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的读书人才可以称为“童生”。
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台官到各地主考。院试得到的第一名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人们称之为“秀才”。
不过话说回来,在我国古代,并不是自己想读就能读的,只有那些有点家底的人家才能读的起书。
因为要请老师教课,还要保证每个月的开销。如果家里没钱,读书的可能性就很低了,而穷人家的孩子基本就没有读书的可能。
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秀才可以免除家里三个人的劳役,还能在村里当教书先生。
大家都知道范进,到了50岁多了还是个童生,二十多次落第的打击,搞得他身心疲惫,精神脆弱,可见那时候文人的命运有多幸酸了。
范进的事例也说明了“童生”很不好考,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也大有人在。
乡试:每三年都会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只有秀才才能参加,考中了就是举人,又被称作孝廉。
对于古人来说,能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在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里,村民们对西安羊肉泡馍的无限向往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所以能考上举人,那就是爆炸性的新闻,不但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当地的地方官员也可以算做自己的政绩!
而且当上了举人,就表示从此可以当官。虽然官不大,只能从基层做起,但这也表示,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仕途。在古代百姓的眼里,他已经属于“大佬”级别了!
比如范进,他原本是一个乡村穷丝,谁见谁欺负,但他一朝中举后,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本县的大土豪不但亲自登门拜访,还送来银子,并与他称兄道弟,遇见这种事情,人不疯才怪呢!
会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以从铂金进入王者段位进士。在次年的二月,他就可以参加京师的会试。
这个考试很严格,每个举人进去之前,要被搜身,顺便发给三根蜡烛,防止晚上的时候使用,考试需要分三场进行,每一场都要三天的时间,一场考试下来需要在小黑屋待9天。
在录取方面,也极为惨烈,古代录取最多的一年,是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了406人,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足见它的残酷性。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出题,大臣监考。殿试的级别不等同于高考,从考试难度上来说,殿试的难度可比现在的高考难上太多。
殿试考完之后,由皇帝选定,如果考中了前三甲,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就分别被任为“状元”、“榜眼”、“探花”,然后可以直接进翰林院当官,从此飞黄腾达。
孟郊就曾写过一首诗叫《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虽然“探花”比“状元”在名次上低了一名,但中“探花”的人却比中“状元”的人更为高兴。
因为状元的文章是最好,被皇帝和文官都认可。但古代对“探花”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这个人一定要长的帅,不能是个丑八怪。
比如我们看见京剧里的白马王子,一般都会说他是探花郎。
所以中探花就代表了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他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二、古代状元、探花、榜眼相当于现在的文凭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许多读书人正是想通过寒窗苦读来博取自己的前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所以“一举成名”是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鱼跃龙门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就诞生了11万名进士,状元只有592名,可见竞争有多激烈,有很多人从青葱少年考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所以古代科考可比今天的高考难的太多!
现代高考可以说是最公平最严格的考试,很多农村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每年的高考中,很多人也将所在省份的高考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但古代状元、探花、榜眼肯定不只是大学学历,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获得全国前三的成绩的人,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
明清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也就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等必须是庶吉士,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就算不能拜相,在朝廷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的事。
所以从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完全属于学历考试,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选拔官员而服务,类似于当今的公。
如果非要将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同现在学历对比的话,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就等同于我们的正国级、副国级领导干部,也就是最大的几位大佬。
结语:
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两者“择优录取”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需要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来不断进步和提升。
所以从古至今,人们都是为了理想而奋斗,只有把握住每一个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
什么是养生?
养生,出自于道家名词,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在我们说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规律主动的进行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身心养护行为。
既然知道了养生的方向,那么就需要从两方面入手,1.物质方面,2.精神层面。
一、物质方面,物质方面包括身体适度的锻炼、自我按摩、食疗等方面,从而达到保养五脏、健康肢体,从而使生命得以延长;具体的有,气功、体育锻炼、导引、按季节食疗等手段。
二、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包括开阔视野、豁达心胸、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养神的目的;具体的有读书、旅行、听音乐、书法、画画、花鸟鱼虫等兴趣爱好。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