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拉百科
首页> 生活百科 >正文

心脏方面的护理问题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定期检查心血管

发布时间:2023-01-01 23:50:53 来源:网络 浏览量:162

心脏方面的护理问题有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定期检查心血管

为什么要定期检查心血管?

最新《心血管报告2018》: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

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快速增加,自2004年至今,年均增速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 王医生解读: 也就是我国现在约14亿人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人已经高达2.9亿;每14个人就有3个心血管疾病!

死亡率第一,10个死亡人口,有4个就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

在2.9亿名心血管病患者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00万人,肺原性心脏病500万人,心力衰竭450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高血压2.45亿人。

首先要告诉大家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死亡率第一的疾病;其次告诉大家心血管疾病不仅仅是心脏病,更不仅仅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等。

正因为心血管疾病是最为高发的疾病,而且是危及我们生命健康第一的疾病,所以,我们要重视心血管疾病,也要重视心血管疾病的检查排查。

我们要定期检查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原因,心血管疾病开始发生的时候都会默默无闻,但是有朝一日会一鸣惊人!您看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颈动脉斑块这些问题,开始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不舒服,但没有感觉不代表没有危害。有一天三高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心衰、脑出血的时候就会一鸣惊人!

如何定期检查心血管疾病呢?

高血压需要每个人都去测量,从3岁开始,没有高危因素的人一年最少一次,有高危因素,比如肥胖、家族史、糖尿病高血脂的人建议3个月一次。

对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史,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动,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患者等),应及早去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检查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一年至少重复筛查1次。

高血脂的检查,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有皮肤黄色瘤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

冠心病的排查比较难,一般最好的办法还是检查三高,评价体重,家族史等等。

脑血管的检查主要检查颈动脉斑块。

当然归根结底,主要还是要关注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这三种危害大,检查方便。

检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预防,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发生疾病后才想起要预防要健康生活。可是一旦已经发生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说明已经长期的不健康生活,导致了很多不可逆的后果。所以预防要趁早,没有发现问题也要健康生活,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

可是一旦发生心血管疾病,必须正规治疗!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山东援鄂护士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

山东援鄂护士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什么是心脏骤停?为什么会发生?

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网4月5日消息,该院所属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于3月21日随山东第一批医疗队员离鄂返回济南,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期间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于4月4日下午5点隔离期满,拟于5日上午返家休息。5日早上7点突发心脏骤停。

肆虐,医护人员不怕牺牲,不辞辛劳抗击,堪称“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这时,作为“最美逆行者”之一的张静静发生“九死一生”的心跳骤停牵动了全国上下的人心,引发社会最为广泛的关注。

然而,虽经积极抢救,张静静仍最终于4月6日逝世。

很显然,张静静作为山东省援鄂医疗队员之一,事发时处在回济后医学隔离观察期,她的去世是以身殉职,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巨大的不幸,也是医学界的损失,同时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可谓死得其所。

什么是心跳骤停?

心脏是一个电气化肌肉器官,在生物电信号的控制下节律性收缩舒张,将血液泵出心脏,为全身组织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虽然受全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但根本上来说是心脏“电气系统”自我发生和传导的。

如果控制心脏收缩舒张的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中断,心脏搏动就会停止,就会发生心跳骤停,就如同一个电气化设备的电源被切断,或者其中电气线路出现故障一样。

心跳骤停发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数分钟内心脏就会失去复跳的可能,就发生心源性猝死。

世界上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可能第一时间的得到专业救治,最多只能由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这样,复苏成功率与心肺复苏实施的时间,心肺复苏的有效性等存在很大关系。

然而,即便是接受了及时的心肺复苏救治,最终复苏成功活着离开医院的也很少。

在有较为完善统计的美国,每年发生医院外心跳骤停在35~45万之间,约46%可以获得旁观者实施的心肺复苏。最终能活着离开医院的仅有10%左右。

可以说,心跳骤停即使得到及时心肺复苏救助也是“九死一生”。

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健康教育,医院外心跳骤停能接受及时心肺复苏的比例很低,最终成功的比例更低(当然,也没有全国性统计数字)。

因此,心跳骤停往往与心愿性猝死连在一起说,两个术语几乎可以互换。

心跳骤停是如何发生的?

目前医学界认为心跳骤停发生的模式为:“心脏病+促发因素”。

就是说,凡是发生心跳骤停的都是有心脏病的人,尽管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从来没有心脏病史,没有被诊断过患有心脏病。

据统计,年轻人发生的心跳骤停主要是非获得性心脏病,约有一半首次心脏病发作就以心跳骤停的形式呈现。

而在中老年人,主要是冠心病。据认为,冠心病患者约有一半机会发生心跳骤停。

仅有极少数情况下,比如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比如严重高钾血症),严重的热或寒冷伤害(冻死其实首先就发生心跳骤停),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才会发生心跳骤停。

日常发生的心跳骤停,有一部分发生在某些刺激因素作用下,具体包括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过度,比如惊吓、气愤等剧烈情绪变化,剧烈运动,包括季节变化和时辰变化,导致心跳加速的情形;或者,极少数副交感神经活性升高导致心跳减慢,比如深度睡眠中。

这些因素被称为心跳骤停的促发因素。

但是,促发因素并不是心跳骤停发生的必要因素,多数心跳骤停的发生没有促发因素。

但是,社会上往往把这些促发因素当成心跳骤停发生的直接原因,甚至在一些没有促发因素的心跳骤停中,人们往往将时间上有关联的一些无关因素归为心跳周通发生的原因,造成了很大混乱。

比如,有人可以把前晚的熬夜和加班,把一段时间的劳累当成心跳骤停的原因。

总之,心跳骤停的发生,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病患者随机可以发生的一种致命状况。

一个人,要想真正预防心跳骤停的发生,只有尽可能预防后天获得性心脏病,主要指的是冠心病的发生。

而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会不会发生心跳骤停,何时发生,很大程度上看“运气”。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