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考拉百科
首页> 学习教育 >正文

为什么自由比爱情重要 对于这一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

发布时间:2022-12-29 02:48:46 来源:网络 浏览量:68

为什么自由比爱情重要 对于这一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

对于这一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

回答了:老婆重要,还是父母重要。对于这一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在这个世界上老婆、父母是最亲之人,没有父母那还有你的生命,没有老婆那还有你的儿女,也就是一个家,可想而之他(她)们相互相存的关系之重要性,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求的是什么,都有在每一个人心中有各自的答案。一、父母亲。二、老婆。

一、父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父母亲,给予了你的生命和养育之情,是你在这个世上的根,是原发的带有血亲的根,离开了他(她)们,你的一切不存在。

二、老婆:你的一生父母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陪你到最后,只有老婆能在你的人生中带给你各种快乐,精神上的陪伴,子女和天轮之乐,把最亲的子女带给你,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老婆之伟大。

两个之最谁都是你一生的重要,离开了谁都不行,这个问题就是母亲和老婆同时掉在水里先救谁的问题相似,难分比此,每一个都有他(她)们重要性在你心中的答案了。(父母十老婆=你)~~人生美景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家庭教育是一个我很感兴趣并且思考很多的话题。这篇回答足足写了两天,我想借回答题主问题的机会,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整理和综述。

因为并非相关专业背景,有些观点难免略显粗糙,如有疏失之处,还请各位看官不吝指正。

就让我从以下四个角度对各种家庭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吧。

1、自由度

从这个维度上看,家庭教育模式大概可以分成控制型、放任型和管理型三种类型。

控制型的家庭对子女的人生作出事无巨细的规划,这种家教模式下,容易培养出自卑、懦弱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孩子。(人们常把控制狂和强势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控制狂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正因为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能够如意,所以才会对外界的变化作出过激反应。)事实上,控制型家庭活的一点也不轻松。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且,父母还必须要保证自己能够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并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不这样的话,控制型的家长怎样维持自己的权威呢?要么,就只能靠道德绑架来维持这种控制了。近一百年来,社会环境剧烈动荡,使得很多老一代人缺乏安全感和边界观念淡薄,控制型家庭的例子非常之多。更糟糕的是,一些控制型家庭出身的孩子长大后,又用这种模式培养自己的下一代,让恶性循环不断上演。

放任型又可以细分为甩包袱型和独立型。对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家长来说,放任是手段;而对甩包袱的家长来说,放任是目的。特别地,甩包袱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不利的。一个在童年得不到足够关爱的孩子,也难以建立起稳健的内在价值,在人际关系上容易出现极端倾向——要么过于依赖(寻求补偿),要么对亲密关系想方设法地回避(压抑需求)。

重视独立性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孩子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形成自我激励(self-motivated)的主动型人格,而且,父母的管教成本很低。经常听到妈妈们聚在一起聊育儿经的时候,说给孩子太多自由怎么怎么不好,三天不骂就上房揭顶了,所以,对孩子就应该严格!很多家长并不相信孩子能够管好自己,遂处处插手,于是乎自证预言效应就显现了,更让他们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独立型家教模式对家长自身的心智健全度要求很高,成熟的心智才能看到很多事情的本质,不会人云亦云。但不是每位家长都愿意去锤炼自己的心智(哪怕翻几本书)的。这时候,老祖宗的 “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之类的格言就满足了他们对简单易操作的要求。控制型的方看起来非常简单——打是亲,骂是爱,但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乃至成人后,家长就会领受到前期的偷懒会让他们尝到怎样的苦果。

控制型的运行成本过高,对独立型又不一定能够驾驭,所以,大多家庭还是青睐相对保守的管理型,即小的时候严一些,到大了逐步放松。在我们无法打开黑箱时,这个经验法则是比较合理的。起码它是从一元思维到二元思维的进步,而且,至少它有自变量,即依据孩子的年龄调整自己的教育。

2、情感互动

情感互动的模式上有宠溺型、互补型、索取型和互动匮乏型四种。

宠溺型即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表现在时间和物质上)远远超过孩子的输出(比如对父母颐指气使,毫不体谅父母的辛苦等)。这么做可能会让孩子的心理锚准失衡,误以为凡种优待皆为自己应得。若以此观念处世,难免碰壁连连。这种家教在老年得子或隔代教养的家庭里比较常见。此外,童年时情感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人,也有可能在自己做了父母以后,矫枉过正,对孩子过度宠溺,这是值得警惕的。

索取型则相反,虽然父母也有所投入,但他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却更多的多。这种类型的家长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如意,或者婚姻破裂,或者事业不顺,因此需要从孩子身上获取慰藉。

从孩子身上获取慰藉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个 “度” 很重要。有些家长贪图孩子对自己的盲目崇拜,总是向孩子灌输自己对你有多好、为你吃了多少苦、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你等等。小孩子的想法比较单纯,自然发誓以后要回报父母。但同时也活的战战兢兢的,因为只要自己稍稍偏离了父母的期望,就立刻遭到道德绑架,背负不孝的压力,苦不堪言。农村里经常有和丈夫关系不好的妇女,把儿子当做丈夫的替代品,把自己的怨恨和不满都向儿子倾诉或发泄。儿子成年后,依然不肯放手,继续插手他的家庭,弄的婆媳不和,使其始终无法独立。在索取型之下,不仅孩子活的痛苦,父母也很难坦然面对孩子无法满足自己期望的挫败感。觉得女儿不够优秀,有点失望,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便是一例。

互动匮乏型和前文中的甩包袱型很类似,就不多加讨论了。在这几种互动模式中,互补式是最科学和持久的。父母给孩子关爱,给他们以行走世间的勇气;而孩子也能反哺父母,用温暖的亲情陪伴他们度过平静的晚年。

高质量的亲子情感互动,还应当建立在对彼此深刻的理解之上。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儿子给母亲挂,说自己熬夜写出来的报告终于获得上司的认可了。他的母亲这样回应,“那太好了,看来你们上司还是很器重你的嘛。儿子,要不周末你请你上司吃顿饭吧,好好感谢一下他的栽培。记住,一定要和他搞关系,才有进步的机会呀!”儿子听了后很失望,没说几句就借故挂了。母亲也觉得委屈,我这么关心儿子,一心都是为了他好,他怎么就不理解我呢。其实,儿子最想从母亲那里听到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以及对这几天辛苦的心疼,而不是上司器不器重自己。母亲可能对走捷径这种社会现象司空见惯了,但在儿子眼里,靠私人关系或别人的怜悯,即便成功了也是毫无光彩的。儿子最失望的是,和母亲朝夕相处二十多年,母亲却一直不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少站在儿子的角度去给予有效的关心,也难免儿子不大接受了。

3、人生启蒙

这里有言教和身教之分,也有科学教育和迷信教育之别。先说言教和身教。

相比于言教,很多家长不太重视身教,殊不知话讲百句话不如去做一件事。当然,有时候是他们想的东西自己压根做不到,偏偏希望孩子做到,孩子做到自己脸上有光。他们还常常这样振振有词:自己做不到是因为当初没有这个条件,而且,下一代理应要比上一代强。孩子做成了,功劳是自己督导有方;孩子没做成,是因为偷懒了。多少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不正是这样的态度吗?

我以为,对于自己做不到又希望孩子做到的东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对家长来说,最好不要有太重的 “未竟的心愿” 情结,毕竟孩子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再说科学教育和迷信教育。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父母通常能给孩子更科学的引导。我们会发现教师子女进入名校的机率很大,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了解学习和考试的规律,从而能给孩子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指导。科学的家庭教育教会孩子尊重事实,培养他们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并能营造一个开放平等的家庭讨论氛围。而有的家庭迷信思想非常浓厚。生病了不愿意去正规医院就医,却偏信各种来历不明的土方,比如用茶水熏眼睛能治疗近视眼。在生活里也有很多奇怪的讲究,比如认为凉水和开水不能掺着喝,否则就叫阴阳水,喝了会生病;担心辐射对身体有害,于是不买微波炉,不装 WiFi。

这种类型的家庭对谣言和知识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又很偏执。还有的家长不会换位思考,比如,小时候受穷,现在条件好了,要补回来,就逼着孩子多吃饭,吃撑了也不管;小时候受冻了,逼着孩子多穿衣服,也不管孩子到底热不热。如果说这些都算小节的话,最糟糕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混乱的金钱观。本来,金钱应该服务于人的目标,但是在一些家庭,人的目标却服务于金钱。金钱至上、贪小便宜、不劳而获……这样如何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人生启蒙?

4、激励模式

也分以负激励为主、以正激励为主、奖罚分明和激励行为匮乏四种类型。

这四种模式的区别一目了然,不需要特别解释。采用不同激励的差异会反映在孩子的心智模式上。以负激励为主的教育容易培养出一个拥有固定心智模式 ( fixed mindset ) 的人。所谓固定心智模式,即相信很多事情都是注定的,自己无力改变。比如我不够聪明,不管怎么努力,我的学习成绩都不会好的;比如我生来就是不讨人喜欢的,不管怎么努力,也没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的;比如我运气总是不好,不管怎么努力,最后都一定会失败的。持此心智模式的人,通常极度缺乏自信,对人生抱着消极的态度。与此相反的是发展心智模式 ( growth mindset ),即相信事在人为,处处充满机遇,敢于接受挑战,对人生抱之以积极的态度。

负激励如果碰上高期望的家长和低自由度的家庭氛围,容易产生的结果就是说谎。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说谎是品质问题,但经济学认为说谎的本质原因是激励不兼容。比如,你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于切责,孩子无力反抗你,又不想按你说的做或者按你说的做也无济于事,于是,就只能靠说谎来逃避惩罚。正是家长自己无法接受孩子真实的一面,才逼孩子说谎。

不希望看到孩子说谎,除了在道德上的引导,家长也要学会用激励兼容的来引导孩子的行为。所谓激励兼容,指的是要让孩子体会到你希望 ta 做的事对 ta 有实际的好处。心智不够成熟的父母,非常吝惜自己的赞赏,只有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才愿意给予一点奖励。规矩其实是可以灵活变通的,孩子努力了但仍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可以用其他名义嘉奖,没有必要死磕。不要怕会把孩子宠坏,其实孩子会从心里感激你。父母做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可以让孩子在做某件没有回报的事时能进行自我补偿,从而坚持下去。一旦坚持下去,可能就会有回报了。

人在年轻穷困的时候,都是需要自我补偿的。 比如,你可能希望老板先涨工资,自己再努力工作;但显然,老板想的是,你努力工作了才给你涨工资。心智不成熟的人就会被囚禁在这个死结里。而心智成熟的人能进行自我补偿,从而跳出这个困境。

当然,我们也理解,小孩的需求超出了大人的承受范围会带来麻烦。有些家庭的应对方案是树立家规,强调自律和克制自己,以及通过羞耻教育来打消孩子的。这种压抑需求的做法在一些高知甚至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里也都常有。在我看来,人产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是很正常的,没有哪种需求是特别可耻的。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宜疏不宜堵。压抑需求的方法用《反脆弱》一书的观点来看正是一种脆弱性,脆弱的东西总是需要特别多的维护。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反抗的力量会越来越大,严厉呵斥的办法就不一定有效了。

而且,教养太过,也会压抑天性。我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现在清华读研。从小到大,除了学习,她几乎关闭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所有可能性。她很容易紧张,特别害怕变化,凡是和她计划不相符的事物都是她的敌人。她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对学习以外的各种新鲜事物充满恐惧,对爱情亦是如此。很多人羡慕她考上清华,但是我却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巨大的脆弱性。我猜测,在她内心深处,她一直恐惧的是,如果袒露了真实的自己,会失去父母的认可,甚至被整个世界抛弃。但是,只有一个敢于接纳自己的人,才能拥抱整个世界呀。一个人的能力越强,能驾驭的变数也应当越多。现实生活比学习里的世界复杂地多,我们不可能永远把自己保护在一个低维度的空间中。

总之,当父母是个技术活,除了一番为子女好之心,还有很多方上的讲究。对那些在父母的催促下急匆匆生娃的年轻夫妇们,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为这个小生命投入爱和时间,请慎重决定生育时机。若生而不养,实乃父母之过也。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为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文章!

—考拉百科